滤镜消失之后 留学才刚刚开始(海外学子看海外)
来源:     时间:2021-11-08 09:48:54

滤镜消失之后 留学才刚刚开始(海外学子看海外)

作者于法国留学近照

(一)

在来法国读书之前,我曾被留法勤工俭学这段历史深深吸引。

100年前,为寻求知识与真理、摸索救国图强的道路,一批有志青年满怀热情、远渡重洋来到法国求学。他们勤于工作,俭以求学,以进劳动者之智识;他们磨炼意志,淬炼思想,逐步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。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,也留下一段中法交流的佳话。

当年留学法国的周恩来总理,曾在给表哥陈式周的信中这样写道:“弟之思想,在今日本未大定,且既来欧洲猎取学术,初入异邦,更不敢有所自恃,有所论列。主要意旨,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,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,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。”透过笔墨,当年留法学子的民族情怀至今仍让我深受震撼。

当来到这片土地,我带着兴奋,也带着紧张,循着先辈的路,希望一步一步深入了解这里,也希望能在学有所成那天回到我生长的地方。

初来乍到之时,我缩手缩脚地接触新环境,时刻保持着谨慎,我观察并模仿着人们的言行,希望能更快适应这里全新而陌生的环境。然而,我与巴黎的初次相遇,却与我想象中的大不一样——我怀揣的“昂扬斗志”,很快便被零散、自由而要求高度自律的课程表打击得七零八碎;我曾幻想过自己动手、顿顿大餐的美好生活,却被节节高的物价拉回了现实;我也曾期待过埃菲尔铁塔下浪漫野餐的周末,但最终,却在流浪汉不友好的目光中“逃之夭夭”。

现实让我苦笑,这是“巴黎综合征”吗?至少,我此前对这座城市的“滤镜”仿佛一下子消失了。

对许多留学生来说,这种“滤镜破碎”并不少见。在我认识巴黎之前,我将历史与时尚、浪漫与钟情都加在给这座城市的“滤镜”里,但那毕竟不是它全部的样子,里面还有我的美化与想象。

(二)

一次次的冲击下,我开始变得现实,也变得懈怠。我下意识地重新给自己规划了一个“舒适圈”——除了上课,其他时间我多数待在家里,或学习、或读书,偶尔看场电影,与朋友逛逛博物馆……真可谓是“法式慵懒”。

但潜意识里,我又觉得留学的日子不该是这样。我出国读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开阔眼界,而现在却反而“陷入懒惰”,我懒得做出改变,更懒得去重新认识这座城市真实的样子——它虽然少了几分美丽,却仍旧不失魅力。

半年时间里,我常常问自己:“‘藏在’自己的壳中,我要继续这样生活吗?”答案是否定的。我对世界带着更大的好奇,想要了解更多、实现更多,日益精进。这才是我不远万里来到这里的原因啊。

我决定主动做出改变,开始了自己的“破冰”之旅。学习之余,我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份策划案,在受到前辈的肯定和夸奖后,更有信心动力地投入到下一个活动中;我在朋友的怂恿下鼓起勇气约请法国朋友一同游玩,我磕磕巴巴地说着并不流畅的法语,她始终微笑地听,眼神中满是鼓励;我拿出更多时间去图书馆研读推荐书目,面前是一桌子的查词和笔记摘抄,不理解的内容也逐渐变得明朗起来……

日子似乎越来越走向正轨,我强迫自己跳出“小天地”,学会更好地规划时间和自己的学业生涯。我鼓起勇气去抓住机会,展示自己,发掘出自身更大的潜力。

生活是一道开放题,它从未有过标准答案,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理解。面对迷茫和困境,我们也各有各的选择,其间种种谜底,皆可求解于本心。海外求学的日子,也让我对“学海无涯苦作舟”的理解更加真切——除了学业本身,还要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真实的世界。

“滤镜”消失之后,留学才刚刚开始。而对于海外学子来说,“打破滤镜”的过程,不也同样是成长的过程吗。(黎彬彬)

(作者系法国巴黎大学经济学专业留学生)

标签: